行而不輟,履踐致遠。在為安徽超威電源服兢兢業業服務的十四年中,潘志剛始終扎根生產一線,通過不斷提升和突破自我,先后獲得安徽省勞動模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安徽省職工技術創新競賽金成果獎、安徽省重大合理化建議項目獎、池州市五一勞動獎章、池州好人,其工作室被評為安徽省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
以企為家,書寫忠誠擔當
“潘總是一個很務實的人,責任心很強,他始終親力親為,深入參與每一個工作環節?!闭劦脚酥緞?,他的團隊成員代中菊滿懷敬意地贊嘆道。自2010年加入安徽超威電源有限公司以來,潘志剛憑借對電化學專業的熱情和執著,一直在儲能電池項目開發的第一線發揮著重要作用。先后參與了安徽省污染物鉛削減項目、工信部2018年綠色制造集成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廢鉛膏短程轉換與清潔再生技術”項目等多個重大課題,不僅培養出了一批專業技術能手,還為企業帶來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技術積累。
走進安徽超威電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潘志剛正忙碌地為新一批電池進行首次充電。他細致地檢查電池的品控參數,密切關注設備的運行狀況,確保每一個細節都做到盡善盡美。對他而言,一天的工作時長在10小時左右,其中超過一半的時間都是在車間里度過的。盡管如此,他并無半點怨言,反而樂在其中。潘志剛一個月的假期只有4天,過年不能回家更是常態。當被問到是否會對車間機器的轟鳴感到厭倦,他毫不猶豫地回答:“不,我熱愛這份工作?!?/p>
長時間以來,為了趕進度,他以企業為家,夜以繼日地投入到工作中,積極引入先進的技術管理理念,堅持自主創新,探索出了一條超趕研發道路。
精益求精,專注技術攻關
潘志剛的大學專業是機電一體化,那時候他就對化工、能源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工作后需要重新學習許多專業知識,但他毫不畏懼,勇往直前。儲能電池開發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需要深厚的專業素養和創新精神。潘志剛表示:“我們主要研發和制造電池,電動自行車是國民重要的出行工具。我一直以來都有一個愿望:讓電動車的電池重量更輕,續航里程更長?!?/p>
經過兩年的努力和6次失敗,潘志剛和他的團隊在石墨烯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如今,民用電動車的電池重量從7.5公斤降低到5.8公斤,續航里程也從原來的35公里提升到65公里。這一成果得到了眾多知名品牌電動車的認可,如雅迪、新日、愛瑪等。談到這些成就,潘志剛自豪地說:“這些年我發表了一些論文,獲得了一些獎項,但最讓我感到幸福的是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實實在在地提升廣大消費者的生活品質,這讓我覺得個人價值得到了極大的體現?!?/p>
打造品牌,傳承勞模精神
近年來新能源行業處于風口浪尖,人才爭奪處于白熱化。潘志剛非常注重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創建了勞模創新工作室,面向基層一線,圍繞科研生產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創新活動,推動在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中出成果、出成效,廣泛吸收不同崗位職工到工作室學習培訓和交流,讓成長成才的職工骨干到更重要的崗位帶動更多的職工。
在他的帶領下,勞模工作室經常開展技術沙龍和知識分享。他說:“我比較注重內部成員的‘傳幫帶’,我也會考量成員的個人特長,讓他們在勞模創新工作室中展示分享。只要我懂的,我都會毫無保留講給他們聽?!?/p>
攀登不止,培育創新團隊
在承擔項目研制任務的同時,潘志剛更加關注研發團隊建設,推行科研項目管理體系建設,一手抓科研項目,一手抓隊伍建設,為企業打造了一支能打硬仗的設計師隊伍。他對重點項目中的每一項任務都進行了認真分析,制定詳細的節點、責任、目標計劃,嚴格執行技術歸零、管理歸零的標準和要求,提升了企業科研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
在潘志剛等業務骨干的帶領下,安徽超威電源有限公司在行業內率先實現廢鉛膏短程轉化為電池級氧化鉛的研發與應用,解決了廢鉛膏作為危險廢物的轉運處置難題,為鉛酸蓄電池行業的綠色循環發展作出了貢獻。作為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潘志剛還是中國能源與電源行業專家、池州市322創新研發團隊成員,先后在國內外專業雜志發表論文5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2項,榮獲“2022年安徽省勞動模范”稱號,成為企業創新發展的中流砥柱。
近幾年安徽超威電源有限公司始終保持良好的經濟增長勢頭。2023年度實現產值26.3億元,上繳稅收1.88億元,成為了安徽省行業的龍頭企業。
潘志剛胸懷“科技引領 產業報國”使命,以自主創新突破和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主持研發的系列產品滿足了國家需求,在高技術領域填補空白、開拓新興領域訂立新的行業標準,為推動行業發展和產業升級做出了重大的突破性貢獻。(通訊員 熊雪)
稿件來源: 安徽文明網
|
編輯: 喬婷
|